北京协和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明生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2024-06-26 18: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京协和医院于1955年成立中医办公室,1961年正式命名为中医科。科室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坚定地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弘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传承“勤求古训、融汇新知、诚于品德、精于专业”的科室文化,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2002年获评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5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糖尿病专病建设单位;2008年中医科病房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2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及北京市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单位。

科室现有在职医护人员43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1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11名、护士1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7名。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名。科室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名医团队有:全国名中医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全国杰出女中医师1名,首都国医名师1名,首都名中医5名,北京中青年名中医2名;国家级师承工作指导老师7名、学术经验继承人13名,北京市师承工作指导老师4名、学术经验继承人4名。

近5年科室成员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学术团体任职18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副主任委员9人次、常务理事8人次、理事9人次、常务委员16人次,省级主任委员2人次、副主任委员9人次、常务理事2人次、理事7人次、常务委员6人次,国家级杂志副主编2人次、编委7人次。  

医疗工作

中医门诊: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消化、呼吸、心脑血管、神经、泌尿系统等疾病,肿瘤、妇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等常见病及各种疑难杂症。设有中医综合门诊、中医糖尿病、中医风湿免疫病、中医肝炎、中医肿瘤、中医睡眠障碍等亚专业门诊。日门诊量约600人次,年门诊量14-15万人次。约50%为疑难病症的外地患者。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6%以上。

针灸门诊:年门诊接诊及治疗量4万人次左右。采用各种针法、火罐、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方法治疗内、外、骨、妇、儿、神经、皮肤、五官等科的相关病症。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干眼症、面瘫、带状疱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呃逆、手术后胃瘫及其它并发症、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各种痛症、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小儿遗尿、耳鸣、突聋、视疲劳、月经失调、痛经、肥胖症等多种病症;对于亚健康、肿瘤放化疗的调理有一定的作用。

病房:有20张床位,年收治病人500人次左右。以收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心脑血管病、风湿免疫病为主,兼顾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疾病。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和全科大查房等各项医疗安全制度,病历书写在北京协和医院名列前茅,多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历评比中获奖。住院患者满意度在98%以上。

会诊:承担全院各病房的中医和针灸会诊,年会诊量达3000人次以上。

教学工作

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的牵头单位。1979年获得教育部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88年获得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北京协和医院优秀教学先进集体奖。2009年《中医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品课程。2012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评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培三优教学团队。

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及临床医学试点班、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中医学》教学工作;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中医管理局的中医师承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实习任务,进修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中医临床教学任务和“西部之光”等的培养任务。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42名,结业国家级师承人员10名、北京市师承人员4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7名,在培国家级师承人员5名、北京市师承人员8名。

科研工作

中医科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等课题75项。近5年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等课题32项。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分以上,获优秀论文20篇。主编与参编书籍50多部。先后获得国家卫健委、北京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科技成果奖28项。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专业组简介

糖尿病专业组

1975年祝谌予教授牵头成立糖尿病专业组,由郭赛珊教授担任第一任糖尿病组负责人。此后在梁晓春教授的带领下,专业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专业组共有医师2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拥有全国名中医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首都名中医和青年名中医各1名,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3名,北京市师承指导老师2名。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等各级学会任职111人次,其中主任委员4人次,副主任委员或副会长19人次,常务理事及常务委员24人次;担任国家级杂志副主编2人次、编委6人次。中标科研课题57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部级23项。发表论文334篇,其中核心期刊289篇,SCI收录45篇。主编书著18部,参编书著多部。荣获北京市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科技成果奖19项。  

风湿免疫病专业组

2003年由董振华教授牵头成立风湿免疫病专业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对干燥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此后逐步扩展至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等其他风湿免疫病。目前专业组共有医师13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5名。拥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在各级学会任职20余人次,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次、常务理事2人次、常务委员2人次。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都卫生发展科研基金等课题多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主编书著5部、参编13部。

针灸专业组

1955年由李绮芳医生牵头开展针灸工作,90年代引进孙华教授担任针灸组长,形成良好的专业梯队。目前专业组共有医师9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拥有首都名中医1名,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1名。在各级学会任职22人次,其中国家级副主任委员1人次、常务理事及常务委员各2人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著15篇。主编及副主编书著6部,参编8部。荣获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

肿瘤专业组

中医科于2008年成立了肿瘤专业组,制定了肺癌、胃癌及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目前专业组共有医师18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1名。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在“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的指导思想下,针对不同肿瘤的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治疗时期,进行不同的个体化中药治疗。例如在肿瘤切除后,采用益气养血、补肾固本以恢复元气;放化疗期间,注重健脾益胃,以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放化疗休疗期间,予以扶正解毒、消癥抗癌,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晚期,采取培补正气、化瘀镇痛,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消化病专业组

1962年由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史济招、张育轩教授牵头成立肝病专业组,设立了中医肝炎门诊,此后逐步扩展至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目前专业组共有医师28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8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8名。六十余年来,专业组先后培养国家级及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研究生近十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曾获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尤里卡发明金质奖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